今年冬至交节时刻,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位于箕宿。 今日冬至,酉时四刻交节。 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黄经270°,位于箕宿。 日出时刻,翼宿在南中天;日落时刻,室宿在南中天。 华夏精英天文官庄严记录—— 仲冬之月,日在箕,昏室中,旦翼中。
今年冬至日出时刻,翼宿在南中天。
今年冬至日落时刻,室宿在南中天。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文明独有的阳历历法,这个阳历历法将一个回归年365.24219日——古六历为365.25日,因此又叫“四分历”——分为十二个月,用十二地支标记,节是每个阳历月的月首,即一到交节,旧的阳历月结束,新的阳历月开始;中气是每个阳历月的月中。 例如,大雪交节,阳历月亥月结束,阳历月子月开始;冬至,就是阳历月子月的月中。等到小寒交节,阳历月子月结束,阳历月丑月开始;大寒,就是阳历月丑月的月中。 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文明独有的阳历历法,2016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名录。甚至这一时间认知体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 其实,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应该列为“第一大发明”,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创设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。与这第一大发明并列的,当然是文字。不过,本文暂不对这些宏大命题展开论述。
这些年来提倡弘扬传统文化,于是每到二十四节气交节当天,各路神仙纷纷出动,推出与时令季节相配合的养生之法,最重要的养生之法,当然就是养生食谱,就是吃! “民以食为天”,吃固然重要,但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却不是吃,而是“替天行道”,就是顺应天时,化育众生。《易》曰,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又曰,地道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这些漂亮话,就是“顺应天时,化育众生”的经典表达。由于任务如此艰巨,所以经典又说: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 汉丞相陈平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清楚。有一次孝文帝问丞相,今年司法案件处理得怎么样啊,税收如何,粮食够吃不?陈平答曰,这些小事情不要问我啦,得去问有关部门。孝文帝脚趾头哆嗦起来:那你是干什么吃的?! 陈平说,我是宰相,“宰相者,上佐天子理阴阳,顺四时,下育万物之宜,外镇抚四夷诸侯,内亲附百姓,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”。孝文帝一听,脚趾头点赞:蒜泥狠! 现如今当然不可能每个“士人”(知识分子)都担当起“理阴阳顺四时”的重任,但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说,我将这重任的内涵重新阐释为——搭天梯,凿天窗,开天眼,传天火——希望与诸君子共勉。 话说回来,“理阴阳,顺四时”,究竟该如何操作呢?毫无疑问,理所当然,是且仅是从观象授时开始着手。一阴一阳之谓道,而悬象莫大于日月,因此阴阳变化首先就应该观测推求日月运行的规律。日月运行,昼夜交替,寒来暑往,四时更迭,变化的规律就在其中。易者,易也,就是变化。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——掌握了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,就能掌握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,厉害吧!
在这个问题上,冬至的特别重要性就呈现出来了。冬至的特别重要性,就在于冬至是华夏文明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。冬至为什么是华夏文明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呢?敲黑板,划重点—— (1)冬至是华夏文明/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最早认知的四大节气之一,也是华夏文明/人类文明最早用二十八宿标记的两大节气之一; 下面简要谈一谈这些问题。 华夏文明/人类文明诞生之初,北半球的先民认识到了四个节气: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,简称“二分二至”。春分秋分,太阳直射赤道,昼夜等长,在晷影和物候等方面都有特征表现。夏至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当天白昼在一年中最长而夜晚最短,在晷影和物候等方面也有特征表现。冬至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当天白昼最短而夜晚最长,在晷影和物候等方面也有特征表现。 当华夏先民认识到这四个节气时,他们如何标记呢?他们不是像我这样写“春分夏至秋分冬至”,而是用长划和断划来表示。夏至,就是两根长划相叠,=,后来叫作“老阳”;冬至,就是两根断划相叠,==,后来叫作“老阴”。 长划叫阳爻(yao2),断划叫阴爻,老阳就是两根阳爻相叠,老阴就是两根阴爻相叠。我们在“夏”字的古老写法中,就可以看到两根相叠的阳爻出现在“夏”字最“尊贵”的位置上。 |